• 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本科采取“4+0”培养模式,
  • 专业学位课程由英方认可教师全英语教学和考核,
  • 培养高级应用型国际性人才。

400-060-0105

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本科 - 学校简介

国际教育学院自2005年成立以来,历经多轮资源整合与发展升级,现已成为集留学生教育、中外合作办学、国际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平台。本文从学院架构、师资实力、办学规模及特色专业四大维度展开详细解读,呈现其独特的教育生态与育人优势。

学院发展脉络与功能定位

2005年,国际教育学院正式成立,作为学校教育对外开放的核心窗口,承担着来华留学生培养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运营、国际交换生管理等多元职能。2020年,原中英学院整体整合至学院体系,进一步强化了国际化教育资源的统筹能力。

当前学院构建起"管理+教学+服务"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:行政端设置学院办公室、教学办公室、留学生招生科等6个管理科室;教学端涵盖汉语国际教育系、商务外语系、中英项目会计系3个专业教学系;服务端配备学生事务中心与培训中心,形成从招生到培养、从教学到生活的全流程服务网络。

硬件设施方面,学院建有国际文化交流中心、多媒体智慧教室、专业教学实验室及图书资料阅览室等功能区域,为跨文化教学、学术研讨与学生活动提供了现代化支撑环境。

师资队伍:学术与实践的双轨优势

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7人,其中外籍教师占比13.8%(12人),形成了中外师资协同的教学格局。在职称结构上,高级职称教师达12人;学历层面,博士学位持有者14人;国际背景方面,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教师47人,占比超54%,为国际化课程开展提供了天然优势。

科研与教学成果维度,学院依托多个省厅级研究平台,近五年承担国家级、省部级教学科研课题70余项,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,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。教学成果方面,获各级教学科研奖励40余项,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、省部级竞赛获奖130余次,多名教师获评省部级人才称号及教学标兵等荣誉。

这种"高学历、多背景、强产出"的师资结构,既保障了理论教学的深度,又强化了实践指导的针对性,为培养复合型国际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办学规模:多元生源的全球网络

学院目前开设汉语国际教育(留学生方向)、国际商务、中英项目会计学3个本科专业,在校学生总数超1300人。其中来华留学生群体尤为突出,在册人数达780余人,覆盖28个国家,分布于校内30余个专业,形成了"小语种+专业"的交叉培养生态。

这种多元生源结构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多样性,更通过跨文化交流促进了学生全球视野的养成。无论是课堂讨论中的观点碰撞,还是课外实践中的合作项目,都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提供了独特的成长土壤。

特色专业: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

中英合作会计学(本科)

作为学院重点建设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,该专业采用"4+0"培养模式,核心专业课程由英方认证教师全英文授课并考核。课程体系深度融合国际会计准则与本土实务,旨在培养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、熟悉国际金融规则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。

国际商务专业(多语种方向)

2022年新增的国际商务专业,创新性采用"国际商务+小语种"特色培养模式,目前开设泰语、越南语、印尼语、法语4个语种方向。通过"3+1"培养架构(3年校内学习+1年海外实践或企业实习),实现专业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双向强化,重点服务"一带一路"沿线国家商务合作需求。

国际商务越南语微专业

针对中越商务合作的快速发展需求,学院于近期开设国际商务越南语微专业。课程包含基础越南语、商务越南语口语、跨境贸易实务等模块,采用周末集中授课模式,学制1年。该项目聚焦"语言+商务"复合能力培养,为从事中越经贸往来的职场人提供了灵活的学习路径。

育人环境: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保障

除完善的教学设施外,学院更注重构建"文化浸润式"育人环境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定期举办跨文化讲座、国家主题文化展等活动,帮助学生深化对不同文化的理解;图书资料阅览室配备多语种专业书籍及电子资源,满足师生学术研究需求;多媒体会议室支持远程视频教学与国际学术交流,打破空间限制。

在服务机制上,学生事务中心提供从入学适应到指导的全周期服务,培训中心则针对留学生需求开设汉语强化、中国文化等特色课程,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。

学校环境
  • 广西民族大学正门
    广西民族大学正门
  • 图书馆相册
    图书馆相册
  • 校园相册
    校园相册
  • 图书馆环境
    图书馆环境
  • 操场环境
    操场环境
  • 学生公寓相册
    学生公寓相册
课程导航
校区导航
0.031024s